“风成于上,俗化于下”。法治社会之“风”与“俗”亦是如此。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无论是成于上的“风气”,还是化于下的“风俗”,根本在于“行”,也就是法治实践中的实际行动和效果。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只有以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法治社会才能成风化俗。 |
法治社会风成于“行”bh3法治快讯网
bh3法治快讯网
山东省济南市 尚庆忠 bh3法治快讯网
bh3法治快讯网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法治社会之“风”与“俗”亦是如此。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无论是成于上的“风气”,还是化于下的“风俗”,根本在于“行”,也就是法治实践中的实际行动和效果。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只有以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法治社会才能成风化俗。bh3法治快讯网
bh3法治快讯网
“关键少数”带头厉行法治,引领全社会法治风尚。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十一坚持”核心要义之一。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对全党全社会都有风向标作用。各级领导干部作为执掌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公权力的特殊群体,是运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执政主体。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是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办事情,还是习惯于以行政命令强行推进工作,对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就产生两种导向: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上有不好,下必效焉。有的领导同志主持研究问题,刚坐下来就问“法律顾问来了没有?”,下基层接访必须带着法律顾问去,出去招商必须安排法律顾问参加,处置社会矛盾纠纷重视听取法律顾问的建议,这些做法无形中带动形成了良好的法治风尚。与之相反,比如,如果一个地方的领导在推进征地拆迁工作中,自以为依法办事效率低,搞什么“违法拆迁、依法补偿、高效推进”那一套,就会带坏当地的法治风气,让依法办事成为“空谈”甚至“笑柄”。建设法治社会,必须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在法治实践中发挥好领导干部“法治风向标”作用,带动全社会自觉守法、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bh3法治快讯网
bh3法治快讯网
以严格执法司法实际行动,让全社会真诚信仰法治。“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说一千,道一万,群众看的是怎么干,看的是一个个现实的执法司法案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强调的就是人民群众对司法实践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也是推动全民守法、信仰法治的实践要求。人民群众对法治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来自于一个个具体而现实的执法司法案例。好的执法司法案例,积累的是群众对执法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增进的是群众对法治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反之,人民群众就失去对执法司法机关的公信力,更谈不上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治。一个具体案件,对执法、司法人员来说可能是百分之一的工作量,对案件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大事。特别是司法案件,有的当事人可能一辈子就打了一次官司,他对司法审判的体验和看法可能就是这一个案件。法官万分之一的错误,对一个当事人来说,那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万分之一的错案,对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不公平。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讲,“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比十次犯罪所造成的危害还要严重。因为犯罪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败坏了水的源头。”bh3法治快讯网
bh3法治快讯网
将法治融入公民日常行为,使全社会依法办事蔚然成风。法治社会风成于“行”,不仅成风化俗于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党政机关这个“关键机构”,还要落实到全体公民的日常行为中,让法治文化成为风俗,让法治文明成为习惯。文以化人,将法治融入公民日常行为,要注重发挥法治文化的力量,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挖掘和宣传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法治文化资源和当代法治文化典型,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法治文化、法治精神转化为公民的日常行动规范和法治习惯。创新普法工作,用好“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好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发挥好媒体公益普法作用,注重用百姓身边鲜活的法治案例,注重让执法司法工作者以案说法,注重按照群众的需求普法,让群众真心信服法治,切实增强法治自觉。完善法治服务供给,打造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让群众遇事找法“有人问”,解决问题用法“有人帮”,化解矛盾靠法“有渠道”,引导全社会树立依法办事的良好风尚。bh3法治快讯网
bh3法治快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