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快讯网         主编信箱:fzsdxwzk@126.com   
法治山东站头图
法治山东网logo 山东地图
今日聚焦
仲裁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审议 拟增设“仲裁地”制度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 > 文体 > 书画艺术

著名书画家褚衍兴先生

时间:2016-09-28 16:11:15  来源:法治山东网  作者:
1963年9月生于山东枣庄。别署缽古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广播电视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金融书协副主席、枣庄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枣庄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1.jpg
                      著名书画家褚衍兴先生
 
        1963年9月生于山东枣庄。别署缽古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广播电视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金融书协副主席、枣庄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枣庄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供职于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企业文化部书画创作室。
 
         作品擅长:书法(楷、行、草、隶、篆)、绘画(山水、花鸟)。
2.jpg
 
3.jpg
 
4.jpg
 
5.jpg
 
 
                          心若无尘,清风自来
yU6法治快讯网
                                       褚衍兴
 
       如果人生为100年,那么50岁对于一个人来说积累了丰富的阅历,心智也最为成熟。虽然往回走,却能看到来时未发现的美景。如同一本旧书,一句老生常谈,从中品味出从未有过的幽深意藴。2012年8月我被为之奋斗三十年的工作在单位改革的大背景下退居二线。然由于心肌的不适,同时也品尝了养病的滋味,好在煮药养心、人事繁杂的背后,能够让我重新思考了往下走的方向。有人说角度的不同,总能找到一个栖意安心的妙思奇想,总有无奈,也常有不尽人意,生活中的艰辛是资本,同样甜也能带来成果,看你如何去用大尺子来测量你的脉动。就如同我的心颤总也不能平静一样,我也只能调整我适宜生活环境,看着滿壁生成的书籍和手下涂鸦的墨渣,我想我也应该在今天找到另一个方向,从而理顺下思绪,重新审视自己为之奋斗大半生的艺术旅行。      
 
   一、影子
 
   影子字义解释为光线被物体挡住而形成的阴影,也可以上升为模糊的形象事情已过去多年,残留的浮现现象。但凡有的人无自家的影子,也不懂得其中别有天地,日月山林。在艺术审美思考中更多的理解为印象痕迹。这也是我初衷定性主题理念之一,“有意于古,而终非古也”。刘半农《自序》有:“借此将我十年以来环境的变迁与情感的变迁留下一些影子”。如同中国人喜欢爬泰山,选石刻拓片或搬泰山石放置家中,多年后你尽可能捕捉住那段历史的影子。也可理解脑际中存留一些概念化的东西,能够在触景生情时总能如走失初恋感觉的酸楚,时隐时现,一旦于此亦不复存在了。日常生活中,特别是艺术表现领域里,影子感触无处不在,就如同我们的生命意义一样,躯壳身体如果没有脑子和审美的眼睛去理解,又有什么意义的味道。中国古代文人总喜欢逃事避世,真正的大隐又不离其中道理一样。一个人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思考,总能在热闹处著一冷眼,寂寞时逃禅一样内心反省,有一块栖息的庄园,辛勤的耕种收获着。
就像用什么观点 ,看什么事物,时间久了就自然形成什么现象一样,在本土形成文化和生存的空间,能够总结在传统中得以那块割不舍的味道,这应该理解为继承,中脉尽显骨子里那种习气。
 
   凡事总有两个面,你给予了恩典,回报总是显现。相反你愚弄了自然法则,面临的总是不容乐观。如同中国画的墨与色的表现,更能突出主题特色的是如何分出墨和色在图释中的作用,墨不碍色,色不障墨。墨是墨,色是色,受想行识,也复如是。在有无之间辩证地对衬,从而产生美的幻觉方为高品。
 
   我很庆幸自己每天能够沉醉在自己的艺术享受与释放,哪怕世上俗味多么浓烈,总能在自己的味觉中淡然飘过,一种执着,同时也是一种困惑。总是喜欢一些无法懂,但又是亲的音符和图式,在哪里总能找到人类一直追求东西。是什么不重要,也无需说清楚,能够讲出的也只是肤浅层的一个理解的面,不如自个在潜意识中按照自己本该有的层面思维去放任,应作如是观。
 
    要解决个体的完善与发展的最佳方法,你总要先宏观把握,再纵观千遍万遍,你才能够明白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够懂得取舍,放弃原本不该留的东西,来进一步完善个体的表象。前进的路上一旦走弯了路,就要毫无廉耻的改正,不然毒瘤总要侵害健康的肌体。如同扑克牌式的万花筒,不断变换,不断审美,不断去发现,不断创作着去实现尽善尽美的东西,形成自己的精神面貌。
 
   人要活在恩典中,就如同我们应该对母亲、大地的感激之心,人类的生存没有她们就不复存在。感恩对于应对的处事、艺术创作态度也如此,谁亵渎神祗的东西,将会付出加倍回馈,这是不争的事实。三十多年前我看到歌德一句话,“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她鞭策着我,辅助我,同时也灵验着,主宰著我的方向。
 
    二、体会
 
    无论哪个学科,一旦进入就无限的延深,奥妙无穷,无休止的清泉从源泉涓涓的流出,给人一种爽朗的透彻。
 
   对黄宾虹书画艺术的学习,目前我认为他第一书法,继之花鸟,再者山水,特别是他的半干焦墨写篆书的习惯,以及运笔较慢感觉的笔画,时粗时细散淡而又古拙的味道,包含金石气。正如美学家宗白华的散步,一种无拘无束,漫不经心,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不时萌发有奇思妙想。这种状态我有衷喜欢三十余载。其实无论哪种现象的产生,必将有其生存的土壤,哪怕是天马行空、道听途说,也有其产生根源的依据,也正符合道家李耳对解释的道可道、名可名的论断。其实有些东西,也只有你自己感知体悟才明白,又何必让别人来分享你的感受。艺术上的论断有些可以从心里认同,可以批判地吸收,要耐得住寂寞,坚持友好的玩味下去。
 
    中国书画艺术更多的是内省,气场的表现,是现代人忽略的东西,大家关注的是展示大效果和技法。其实,无论干什么养成多看、多想很有好处。在书法艺术上手上的功夫只是技术,匠层面的事情,同样艺是就是精神尚的东西。练书法更要读帖、读前人书论、笔记、条款等内容,不断养眼、养心,养心中之浩然之气。有意培养感触的感觉很好,如同你的青年时代的恋情,虽然最后没有走到一起,但是那种美好的回味时时想起,或触景生情的内心感触,体会到一种酸楚,你不能不认为那种别人无法感知的东西不是好的清趣。同样道理你喜欢的一种感性的东西,在多读多体会时,能迎合你心中的一种喜悦,就是你要细心留下的东西,要快快收起,尽可能不要雷同、重复、跟风,有个性更好。
 
    自己认为无论艺术和生活的方式,能理解、能融就是继承与创新。所以,要不断的存有新意、刺激,燃烧心中的那块创作欲火,哪怕格格不入。每个人都有自己创作生存方式,要时时恭敬地去培养自己生存状态。 道德经上讲,能说出的道理就图其形的道理,没有本质感触。能引导别人用理性发展的趋势只能说为教学体系之门径。如同中国禅宗理论的发展学说,不立文字,还是流传几千年,经久不衰,影响了世界,派生出中国文化。
 
    每个人的生存环境的不同,其创作生存的圈子也不一样,人有时需要不断改变自己顺应、舒适环境,去弥补自己营养的不足,与高手的相遇,能发现美好的景象,多读书,读好书能指导你随着大师的足迹延续,不走弯路,常存艺术创造力。无论自然规律、情感生活、艺术创作不要贪大求全,急功进利,在意,在神采,在用笔之内涵,在不齐之齐,齐而不齐形式整齐变化之法则。有些酸楚有时也是一种美感,如禅存在的积极和现实性,书画艺术无不如此,成熟即意味着终结,无意于熟而自熟,无期于生而自生,守住本真自然的一面,不时变幻审美角度、距离与方位,总能不时会有新的感觉, 把别人想不到的变为现实中的自我,找回原本赋予自己的东西。每一个经历过程,无非是获给每次愉娱快感,也总有不尽人意。例如对客挥毫的潇洒,苦思冥想的难堪,看片片墨点慢慢成型的惬意,戛然而止的遗憾同样也是一种美。
 
    书画艺术的表现要不时的改变创作思维、角度和手段,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传统理解的山水画透视原理中的高远、深远、平远,在目前已不能尽情展现现代人的意识,从宇宙观原理中找不到固有的习惯。所以,人的心态和处事原则应该从望远镜原理中寻找一点启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不断变换角度和审美距离。对眼前事物的迷恋,对于一些敏感事情的一意孤行,和独持己见的争持,这与现代生活节奏有偏差,首先要扎实的练几年马步,然后有的选择去继承和创造。现代已不是古人的生活方式、节奏,使用的工具也不尽雷同,你不可能回到那个时代。现代人不需要人为的定性分出传统和现代,更无须太无聊定性古人的帖和碑,应该理解为过去的,或现代尝试的东西。近几年常常为敦煌的诡秘形式所感动,很细心的收集整理了文献资料发现,现代人理解的传统和现代的表现影子,在敦煌书法库里都能显现,我很激动,同时也身感时间和精力的不足,真是丢掷不忍,留置无力的无奈。可以说敦煌书法现象是中国书法艺术仍需开掘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是敦煌书法的真正魅力,还有在中国书法史上无法留下名字的作品作者。
 
   老了,只能凭感觉,年轻的资本此时可以使用,很少有亦步、亦新、亦古的。我从来没有关注过目前中国书法的现代形势,也无心关注书风的影响,我认为那是理论家的事,只是个人好恶的理解和诠释,以及心悦的借鉴,自己玩一下而已,更不去让所谓大师的评判。丰富的古代字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流露什么,表现什么,取决于你慧眼的关注、发现。个人的理解也会有偏差,更可况没有那一个人会一直按一个路子走下去,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和心情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就如同不同时期的欣赏。
 
   对古人信息的挖掘,不是一味的复古或推翻,应该是现有篇幅中的局部借鉴放大。我一直在幻觉中琢磨敦煌残墙画迹的形成,感悟有和无,实和隐、不说之说的轨迹。西方艺术创作理论认为,艺术家要不满足已有的传统和既定文化,要为变革创造条件,既要从新考虑那些曾出现过和表明有创造性的东西,又要在尚存的创造上开始新的创造,在不确定的,无界限的,以及持续不停的变动,没有不可动摇的,绘画只是为了表现人的精神。
 
    学习书法开始一定要苦练功夫,要通其意,打通手、心、气的精神脉络,手腕上的功夫相对来说易于把握,比手上功夫更重要的是“通其神、悟其道、明其理”。先人留下的书法信息藴藏着他的生活,自然繁衍等方面信息,表达时可能玄妙,只能意会,无可言传。专与博是相对而言的,提倡专、精,并不意味着拘泥一家。因此,专必须多方吸收营养,有一条审美主线,去其冲突抵触,合其协调和顺,充实壮大。
 
   凡事讲脉气,人脉、书画脉、风水脉等,否则是将自己孤立。幸福的现代人能看到很多的文献资料,千年留下的东西应该有其生存的空间,艺术家个性的东西在古今讲的很多,个性性情,是性情所致、奋笔疾书,以及大汗淋漓的结果。近几年我很喜欢性情的创作,再漫不经心中找回过程的愉悦,如同我的审美趣味,更喜欢在自然之行迹中冥思内心的发泄,哪怕先用墨水洒落纸上,在无意中形成一种畸形,终能以其形神、思维的借势,再捕捉心中的影子去流露偶然符号。好的东西不是练习而偶的,而是静养,如同煮茗的感悟,在文化滋润中形成茶汤,苦和涩,人人心中都有自己感触的东西。由此可见,书中的神情不仅是书画家人生的感受和艺术个性的抽象反应,也是运笔时的心灵写照。
 
   在传世书法墨迹中,相当一部分信手之作形成的飘逸之势。其发之无意而尽得环中的书法理趣,应该为道中人以启迪和学术思考。宋人米芾对书法结构有独到见解和创意,终其原因他善于分析与综合前贤的表现规律,从而赢得表现出富有个性的技法特点。
 
   书画艺术的表现目前我认为只要将个性喜欢的东西进行宏观的尝试,有的选择,丢掉暂不喜欢的,进一步扩大个性追求符号语言加以巩固来营造心中那块垒就行了。艺术彰显表现最后追求的是作品。如同武术套路的长期练习,就是一朝实战一技将对方击倒为妙相。笔势的艰辛锤炼能够让你养成一种良好的笔力惯性,熟练后总有一种无形的力支持你前移,时而有涩行感觉的力,时尔还会出现箭射出疾行的内力。所以要无止境地时时拂拭自己学习成果,能够取其不好的一面,更能理清个性发展的气场为我使用。
 
    书画艺术的学习个人体会很重要,观念是能够把握理性的方向,思想要能够上升一个层面,个性认为对的要发扬,暂时认为不符合个性口味的要坚决否定,拖泥带水只能影响发展。艺术如此,人生的道理也是相通的,明白人生匆匆过客的无奈,干吗不尽可能走顺畅的方向。作品中的飘逸之势,在传世古人书画墨迹中,不泛信手神情之作,其发之无意而尽得环中,给人以启迪、思考。苏东坡有“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适意是一种审美快乐。
 
    三、创作。
 
   书画艺术作品的创作状态很重要,古今书画艺术家创作的激情有差异,有人酒后创作能够将艺术创作的理性与偶然有机运用,创作出神会作品。同时代你的创作水准,情趣、感悟才是个性审美层面的主题。人生不光是创造价值,最高境界是如何在短暂的人生中享受生活,不要让创作、欣赏来折磨自己的味觉,更不可自行摧残体力个性能量。艺术创作审美上讲神力,神会比之苦思冥想更能体现艺术创作之状态,更能体现作品的传统文化内涵。表现的状态是角度决定你的方向,有理性,同时也不可忽视偶然性的存在。学会选择,懂得放弃,能不断在书画艺术创作中体现成功的快乐。
 
   学会弄险对书画艺术创作有好处。表现在将规则方刻意留下一个残缺,近而不断下意识的救险,从而形成一无形的脉络轨迹,使用得当不泛为书画艺术章法创作的重要法宝。
 
   书画现象的学习无非要掌握理解线条点划的行迹,以及结构造型表现。一个人个性的喜好只能自己享受,古板教学模式只能令后学误入歧途。古代有之,现代更是摸不清头脑。正如同现代人们一味追求高节奏的显现,而忽略了亲情和中国文化内涵的修养。
 
   书画艺术创作应该有含金量的内容,表现技法上的完美表现。只图一时技术上的彰显无疑感觉不完美,一味摹仿其形质的复制只能压抑艺术二字的意义。好多个性书画符号的形成,不是学来的,而是修养的结果,我更认同煎小鱼的慢火,而不是超人式速出,标新立异的拼凑学步只能是写写字这个局面,谈不上创新,更谈不上书画艺术。
 
    一个现象的主线脉络有其延续性,能够理性地避开杂乱无章的思绪,能够遏制个性精力的分散,有序的变化更体现个人经历的最佳效果,无意偶书的境界比之按部就班的学习更具适可书画艺术的创作,能够避开匠气的俗套。艺术创作有別才,表现在对风格变异的敏感上,每每能找到别样的艺术感受,并且能以其风格特色的艺术语汇表现出来。张旭观公孙娘舞剑,悟到草法的笔法表意,而从担夫争道联想中悟道草书分行布局的谦让之理。所谓神情,一眼望去神气十足的样子,一种婉约柔和的情状。前者阳刚,后者阴柔,只要能达其情性,均可各尽其妙。由此,也得知艺术创作的神情大多是某种情绪化的表现,自然流露 ,艺术家的才气和学识涵养藴涵其中。对于一个有抱负、有品格的书画家,最能知其未然之兆者,当莫过于观其书中神情。由此可见,神情不仅是艺术家的人生感受和艺术个性的抽象反应,也是创作时的心灵写照,同样是身处逆境,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书写心境,会幻化出不尽相同的书仪神态。今天,书道中人能在暇余感悟与关注神情二字,贵在眀其缘由而知其理法,能够结合自身现状,合乎情理地摹学借鉴。
 
    从容、舒适、包容是艺术创作心态个性的畅说,另一面就是徒其形质,而空有美人坯子。学习书画不要过度认为哪个是那个朝代,以及哪个圣贤的出处。要学会养成在无意识状态下去领悟创作,而不是用一种观念的布置来释解个性心灵的东西。书画创作过早地给自己行为定格,只能让自己举步艰难。要时时拂拭,去面对大自然的风光、人情,近可能多去赏阅,不要过早的满足,要不断补充新的能量,可以多琢磨构图式样,色彩尽可能不抛弃传统又有新意尚好。中国画的赭石、花青、黑白的结合很美,黄、红、青未免俗气,要有突破很难,要想法去变换她,可以借鉴少数民族的远古的东西,尽可能追源,敦煌残迹用梦醉眼理解有时也能发现新的符号,这需要你的审美情趣和博学养分的不断补充。自然界中一些花花草草也能启发你的灵性,看你有没有一双智慧状态,和心存高贵的情调,需要慢慢地修行,不难理解仍有大量的用意、章法,以及落款语言感觉存在美好的磁场再向有准备的人招式着新的气息。这是不争的事实。
 
   现代都市风情也可入画,用传统的墨色和现代速写形式的线条,简洁勾勒一种时尚,用书法的时尚风趣解读画面,形成有机结合和诙谐。光的元素不可小靓,有时能起大的作用。无论写作、音乐、画图,首先要有思想、要有表现的主题图式,你想要表现东西,以及需要哪个群体层面的人来理解,是你作品好坏前提。最后再考虑用什么手法去诠释的东西。点线面是绘画表现手法一直关注的主题,但在创作上也不要太惧法,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比什么都重要,法是死的,人要活气。多用心体验无法至法的道理,终能有新的发现,不是平平淡淡的臆造大师的存在,应该用积极的心态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跟上时代的脉络。
 
    四、审美
 
   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东西太多,多的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空落乏味。无论欣赏书法、绘画和摄影艺术,首先也应该解决欣赏者审美的培养。 书画审美有时间和空间、地域的局限。大家知道艺术常有圈内认识与圈外看法不同的现象。当然,也有由于欣赏角度、层面的原因,很难达成共识。后来梅墨生先生的一句话给与总结“审美无争议”。好的作品应该具有传统和创新两个层面,这是不争的事实。任何好的作品原创性是第一位的,没有创造性的艺术,就意味著停滞和死亡,前提需要审美(传统)来支撑。欣赏中国书画作品需要大量的阅读,通过阅读,穿透形式背后所隐约存在的奥妙道理。因此,理解中国书画艺术作品就不只是视觉问题,还要有个文化修养问题。对于一件作品,千人千种审美感觉,所以培养赏者审美感尤为重要。一幅作品远睹其势,看装裱及挂在墙上效果,再者是这幅作品的形式表现,就是说风格、色彩、题材、构图随着放置的环境相映成章。近观其趣、其韵,看造型、造字的趣、章法、落款形式,最后观摩作品内容。当然,美的东西都会让大多数观赏者引起共鸣,赏者喜欢的,就应该是赏者认为好的。大众都认可的东西应该是没个性的,这是不争的道理。
 
    中国艺术极讲究审美层面的认可,正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如何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生产导向中以阐明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否则你的劳动就没有对象,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例如,某种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多数人所不需要,甚至对多数人有害,硬要拿来上市,拿来向群众宣传,以求其个人的或狭隘集团的功利,还要责备群众的功利主义,这就不但侮辱群众,也太无自知之明了。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就算你的是“阳春白雪”吧,这暂时既然是少数人享用的东西,群众还是在那里唱“下里巴人”,那末,你不去提高它,只顾骂人,那就怎样骂也是空的。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不统一,任何专门家的最高级的艺术也不免成为最狭隘的功利主义;要说这也是清高,那只是自封为清高,群众是不会批准的。“文艺的基本出发点是爱,是人类之爱。”爱可以是出发点,但是还有一个基本出发点。爱是观念的东西,是客观实践的产物。我们根本上不是从观念出发,而是从客观实践出发。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美存在各自意识里,存在自己和认知的群体,一味纵容引导他人的思绪,都是扼杀其性情,那就不美了。为什么现代人看古代人留下东西有赏着同感道理?那是沉淀几千年中国文化的慢慢地凝固,磨去了火气,如同中国的宣纸、墨的高贵,根深叶固,经久不衰。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中国吉祥题材古板画图式中,总有相互重叠的互衬之感觉,暂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易的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草书艺术章法里无不认可书中蛇形气的缠绕,是一种张力,直与曲,虚与实的互动,从而形成一种动感地带。虚与实美的欣赏总有一段距离,一般人宁可相信实,但总也理解不了虚的真实存在,看不到美的眼热,只是表面的允诺。佛的道理存在空,道的道理存在无,几千来的滋润使地球上的黄种人心知肚明,为之存在审美和欣赏着。好的东西,无国界,无意识界,无明,亦无尽。是大美。一切存在的象总有其背后的道理,只是赏着未达到作者的心境,这需要不断地沟通,对话。你不是她,无养分,你总进入不了她的世界,这需要漫长而又渺茫的结果,是道德水准。就如同现代人临摹古画道理,你不深入和了解这个古人的生平背景,喜怒哀乐,结果无非停留在形质,决不会通其神情,更谈不上神采飞扬。所以,从字面上讲形质是匠层面上的东西,神采才是一种境界,有思想和个人符合的作品应该是高尚的。有审美情趣的人,能看到一般人不顾及的画面,是一种能的体现,非一日之道理。中国书画艺术作品总有哲学、美学、自然、神秘的宗教的影子,能灵验作者与赏着文化上的共鸣,相视一笑明了。所谓外人看热闹,欣赏着看的就是这个门道。
 
   五、艺缘
 
   我虽然出生在农村,但我的父亲喜好毛笔字,记得那时没有钱,只能用麻丝做的笔,用报纸或在地上划痕,启蒙的书法爱好就是在那样环境下深深埋下。八十年代初,也正是一次偶然机缘,我随南下的军列来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广州,由于有点线条基础,新兵连集训后就被分配到连部当文书,每天抄抄写写,不时跟着连指导员用排笔刷美术字,在那个年代有此巫术的人少之又少。后来又被调到后勤部电影队,在那里又有了放电影、刷海报、制作幻灯片、出黑板报、刻蜡板等苦力的经历。由于必须迎合不同审美层次的领导喜好,我也随时不断装扮自己手中留下的墨痕,无奈的跟风造就我书体的多面手和临场的冷静,从那时起喜欢上岭南文化风格。越是加强学习越是感觉自己手上的功夫滞后,艺术表现手上功夫也了不得,要能学会应酬多方面的表现手法,艺术最后的结果就是个性作品的个性表现,而局部疏生玩味只能带来负面的不适。所以,也造就今天喜好买书,一直跟着书店的新书发行购买自己喜爱的书,能读、买进、琢磨一切可以出现的字帖和自认为有价值的书籍,哪怕一个内容的多个版本。非常感谢我有军号下书画艺术的过程,她让我享受一生,不离不弃。生活、工作压力大时,她总能在生存的天平中来引导我不断走进艺术高雅领域,有自己感性和理性的艺术生存空间。同道说我是快刀手,因我下笔时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磁引我向前。好友说我有才气,那是欺人,大凡不用脑子久了总是傻瓜。予作画全凭兴情率意为之,尽消闲之能。时每每禅读画理脉络,赏析自然奇观,保持精神尚的纯洁。为此,常多日不屑笔墨,然爱翰成痴,情思所动,好为之夜深,不时也会在画作落笔处记录灯下、夜静、夜雨等字样。古人尝云作梅花圈头为之四十余年之圆耳!吾也时不捉笔三十余载?全以书法线质之圆线勾勒皴染,岂敢轻易落于纸上耶?
 
    三十多年来,工作、生活累了就写写画画,工作、生活舒适了,就用书画艺术的感召力增添活力,来装点自己心中燃烧的艺术人生,乐此不疲。不跟风、不附庸,沿着那本赋予我的固有艺术脉络主线,坚持苦行僧式的精进,用辛勤的慢火来煮那块铁石柔情和欢喜之心。随着对书画美境不断理解,愈加执迷于对其美感情趣的修养及技巧、方法能力锤炼,也想弄出点名目来,但总难结出自已满意的果实。也许无意,更缘乡愁。也不知当时寄托着什么?我的书斋在不经意中有个雅号-缽古堂,也正默契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一缽既生涯”味趣,时常为之感动,以僧缽偶意博学多闻,融千家艺趣集润翰堂,境由心造生奇趣。现在我的书房里有友北京施赠陶缽,西安的瓷缽,新疆的铜缽,以及景泰蓝、琉璃……留意时在我的书籍里还会发现禅的感悟,缽的机缘记载,细雨吟风。总留恋几年前广州光孝寺门前商铺柜架上放置大黄铜缽,击之悠香远适,荡气回肠,自认为当时囊中羞涩,但大多凡念未尽,每每思绪缭然,总忘不了。也许福报,甲午三月十七日在友人陪同下朝圣般地来到广东南华禅寺曹溪,时空聆听六祖慧能大师真经,得以福德三十多年的梦念结缘,虔诚的目送大师的真身,从善缘书房捧回新印宋刻本《坛经》,莫名其妙的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明人陈继儒《小窗幽记》曾记有“醉将离宜击缽,壮春神也”,言离别时,易动真情者,适之广击缽,以鼓舞人精神,真念在心境,思绪时心中总能及时敲响梦中之缽。对岭南艺术的理解是我书画艺术的开始。人一开始认可的东西是上苍的关照,是个性使然的根。总喜欢以一种当下的心态去处理当下的问题,慢慢也曾理解茶之清和禅之音,随心情释放,随墨香流淌,一撮紫毫任势取质,留险探幽,水晕墨花,情适以感恩同乐,记录生命的感悟和对艺术的理解。
 
       生活就是这个样子,一杯苦咖啡,或一杯清茗,在梵音环绕中读一本喜爱的书,兴来拈笔涂鸦,总能在喧嘈处得到身心的放松,如禅、如静读美人,如品赏格调艺术品。“风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没有人能究其明白,而风起声发,竹管里自然有妙音,在永无休止运动中造就自然平衡,在深不可测的变幻中得以和谐,透见人法皆空,明白了生活的乐趣在哪里,日复月移,无非读书、写字、作画、闲侃,一种亦幻亦真诗性生活。
 
      中国收藏杂志品评曾这样记载:他的书法艺术诸体皆能,对中国书画艺术有自己独有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热闹处著一冷眼,使他心地坦诚,性情自然流露,有庄禅意味。他的笔下总是那样的灵动、率意,形如其人,所谓逸笔草草,笔搅墨动,疾涩如烟,不做作,不时有灵动的妙悟,然灵气是潜心修成,非勤奋、学识和吾养我心中自然之气方可。他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人,在自己的艺术小天地中辛勤耕耘收获者,他的修养,他的功力,他的探索和执迷,以及得出的结果显示出一种风度,更显出他极其可贵的价值。
 
 
                                  他把书画当成一种修行
                                 ——书画家褚衍兴印象
                                               程小程
 
       我知道的褚衍兴,以前是军人,现在是书画家。
      军人与书画家都曾是我心所寄,但鬼使神差,或命中注定,我都无缘。自己做不成的事,看到他人的成功,才更加羡慕和敬仰。曾经我羡慕衍兴兄的铁马冰河,而今我敬仰衍兴兄的笔底河山。
这是他的修为。他我行我素,不需要羡慕和敬仰。
       他当了五年兵,千锤百炼,炼成铁骨铮铮,一夕转身,悉心书画,却又柔情绕指。文武受命,刚柔相济,这才是英雄本色。
       衍兴兄从小喜读书,古今中外,文理政经,无书不读,嗜书如命。他由部队转业,所有行李都扔掉,只背了两大箱书回家。衍兴兄自幼爱书画,由为父亲牵纸研墨起,便着了云章丹青的道,然后浸淫日深,渐入佳境。不疯魔不成活,今天的成就都是他该得的。
        衍兴兄曾送我一幅画,告诉我,画的是你老家的山。我看了又看,比我老家的山耐看。他的画,远看山像水,水如山,山水朦胧;近看水若山,山似水,山水交融。远看近看都看不够。
        王维在《山水论》里开篇便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我以为衍兴兄笔下的山水正是如此意境。
        唐代禅宗大师行思有一个著名的参禅三重境界,这样说,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我以为衍兴兄的书画艺术便是这般境界。
       衍兴兄的书画艺术,是从古人的艺术根系里生发出的新枝,师古不泥,创新有道,不拘一格但格调高雅,独辟蹊径却曲径通幽。他是跳出三界之外了。
        我非行家,说的不算。在一次书画展上,偶遇一位书画收藏家,向他请教衍兴兄书画艺术的妙处,他这样品评,褚衍兴的书法作品藏了画的意境,里面有山有水,有幽谷有鸟音;绘画作品里又透着书法的韵味,山水之间像有真草篆隶灵动。书和画融会贯通浑然天成,若系统的欣赏他的书画艺术,可以读出书画之外许多无法形容的人生况味。
        收藏家的话点拨了我,再去欣赏衍兴兄的书画作品,果然又多了几分感触。人生况味最是难以言表,芸芸众生有几人能解真味?书画家比常人多了一份幸运,他们手中有笔,可以泼墨块垒,可以寄情山水,可以假道艺术一抒胸臆。但并非每个书画家都能做到笔意合一,挥洒自如的,衍兴兄做到了。
        真正的艺术家,有特立独行的一面,也有独乐不如众乐的一面。衍兴兄的特立独行在于他为人清雅,和而不同,他的缽古堂头顶有阳光,四面是书墙,案上备香茶,来往多同道;衍兴兄的与众同乐在于他德艺俱佳,古道热肠,公益活动他捐献作品,文化下乡他不辞劳苦,同道交流他一无保留。衍兴兄是把书画当成一种修行了。
        人生在世,不管独乐还是众乐,最难得“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快乐。衍兴兄乐在他的书画人生里,乐在他的修行道路上,他快乐,我们也跟着快乐。
        人生在世,快乐就好。

 yU6法治快讯网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李伟在济南调研指导公安工作
李伟在济南调研指导公
全省政法系统首次英模研修班在威海举办
全省政法系统首次英模
山东高院发布2023年全省人民法院行政案件司法审查报告白皮书
山东高院发布2023年全
李伟到烟台调研指导工作
李伟到烟台调研指导工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备案信息
本站已注册国际中文域名:法治山东新闻网.com 法治山东网.com 法治山东.com 法制山东网.com 法治山东新闻网.net 法治山东网.net 法治山东.net 法治山东新闻网.cc 法治山东网.cc 法治山东新闻网.tv 法治山东网.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