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泊汤泉在文登几大名汤中,论规模不算最大,只有一处泉眼,但单眼出水喷涌量应是最多,景象也是最为壮观。汤眼位于汤池的北面,山脚下河边上。洁白的水雾漫延升腾,离着很远便听见呼噜呼噜的喷涌声 |
PfW法治快讯网
PfW法治快讯网
原标题:“赶汤”:感受文登汤泉独特的汤浴文化PfW法治快讯网
作者:刘致福PfW法治快讯网
家乡方言中,汤字的古意至今传承保留完好。热水称汤,温泉称汤。这在隔海相望的东邻日本有着相同的情形。那年去日本路经箱根,看到半山腰露天温泉云山雾罩的景象,和儿时的老家是何其相似。许是纬度和地质构造的原因,同是北纬37度的两个城市,文登和箱根,有很多相近的特征。最突出的就是温泉,都号称温泉之乡。箱根有著名的七大名汤,我的老家,方圆几十公里温泉也有七丶八处之多。七里汤、大英汤、呼雷汤、汤村汤、汤泊汤、邹家床(shuang)汤、洪水岚汤等等。行走在山岭村泊之间,只要看到前方白汽缭绕,云雾蒸腾,走至跟前必是温泉无疑。内地的很多温泉动辄要钻探几百米、上千米,在我的家乡,温泉都是地表泉,真如泉水一样,从地表岩层间汩汩喷涌而出。这些温泉都有几百甚至千年以上历史,形成一种独特的汤俗文化,与乡间百姓生活相合相融。PfW法治快讯网
老家就在温泉边上,距离汤泊汤泉只有二华里。说洗着温泉长大,在外乡人和如今的年轻人看来是何等的奢侈。但儿时在老家,赶汤也就是泡温泉确实是乡人平常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城里人泡一次温泉动辄几百元,那时赶汤都是免费的,周边八九个村子,每村年底出十几元钱,供养着一个管理汤泉、洗刷汤池的汤工,村民何时洗泡都是免费的。小孩子们放了学,挖着羊草、拖着耙篱,到了汤前篮子、草筐正好装满,赶个汤干干净净回家吃饭。大人们干完一天活,好动的绕个弯儿,到汤池里泡一泡,舒筋解乏,回家一身轻松。PfW法治快讯网
汤泊汤泉在文登几大名汤中,论规模不算最大,只有一处泉眼,但单眼出水喷涌量应是最多,景象也是最为壮观。汤眼位于汤池的北面,山脚下河边上。洁白的水雾漫延升腾,离着很远便听见呼噜呼噜的喷涌声。走到跟前,是一间房大小的蓝瓦瓦的水湾,水湾中央冒着白汽的泉水哗啦哗啦地向上喷涌,让人怀疑是什么动力使得这么多的热水如此热烈地不停喷涌。小时侯常会不自主地担心,哪里来的这么多热水,汤眼会不会戛然停喷。老家与汤之间有沙河相连,顺着小河向上走就到了汤前,算是赶汤的水路。小时候每逢周末,常约几个小伙伴,沿着小河向上,一路捉鱼摸虾,运气好时还可以从河中央沙洲草丛捡拾到鸭蛋,用柳条将小鱼小虾串成一串,用尼龙网兜兜住鸭蛋放进汤眼,十几分钟后提上来便是可口的美餐。汤眼喷出的泉水70多度,由于达不到沸点,煮熟的鸭蛋蛋黄是硬的,而蛋清却稀如酸奶,用石头将蛋壳凿一个小孔儿,用麦秸管将蛋清吸到嘴里,然后再剥壳吃里边的蛋黄,也是别有风味。PfW法治快讯网
汤眼与汤池之间相距五六百米,汤池选在相对低洼的一片旷野中间,后边是山岭,前边是沙河。先是开挖一条九曲十八弯的水渠将汤水漫流引进汤池。经过长距离的转折流淌,进入汤池的汤水温度已经降低不少,又从沙河北岸开挖一条水渠,将河内的凉水引进汤池,与汤水勾兑融合,水温正好达到人体舒适的温度。汤泊建汤据说已有千年历史,先人这种聪明智慧令人感佩惊叹!围裹汤池的是一座开放式的古庙类建筑,一围砖墙,半边屋顶,青陶细瓦,圆木梁柱,屋顶只盖住两个汤池中里边的一个。外边的汤池大,能盛下五六十人,里边是小池,也就容纳二三十人。外边温度是常温,里边是热池,水温较高。一般年轻人在外池,里边小池都是老年人。两个汤池间并无阻隔,里边洗热了可以到外边大池。外边大池虽在墙内,但是露天,冬天下雪时,一众浴客身体隐在水中,头顶一篷雪花,构成一幅顶雪沐浴的动人风景。PfW法治快讯网
汤池是半开放的,有墙无门,但是有赖纯朴的民风,赶汤洗浴绝对安全,有汤以来,从未听说任何有伤风化的丑闻。男女以时间分隔,每周头四天男汤,后两天女汤,星期天休汤一天,汤工洗刷汤池,打扫卫生。这规定有点歧视女性的意味,但也是世代多年约定俗成。每逢女汤,汤池总是爆满,五颜六色的大姑娘小媳妇从四面八方的乡间小径汇聚到汤前,嘁嘁喳喳的说话声,随着蒸腾的热气传得很远。附近山上地里干活的男劳力们不时从远处瞅上几眼,太阳落山了也磨蹭着在地里多干一会儿。多数成家了的壮年妇女赶汤都在晚上,收工回来做好晚饭,打点一家老小吃上饭,自己拿块干粮出门,一边嚼食一边喊:赶汤了,赶汤了……,后边的人会越聚越多,嘻嘻哈哈一路说笑打闹着往汤上赶。女人都爱美爱干净,常洗汤泉皮肤白润光洁。洗过泡过,浑身滑爽,心里也格外滋润放松。赶汤是一天中女人们最开心、最高兴的时刻。PfW法治快讯网
据后来检测, 家乡汤泉水质高优,富含二十多种矿物质。走近汤眼一股浓郁的硫磺与松香兼有的气味扑鼻而来。那实际是多种对人体有益矿物质集合的气息。家乡是著名的长寿之乡,与温泉之乡二者应该具有内在的联系。尤其对老年人,对关节以及风湿类疾病有非常明显的疗效。本家一位在大连工作的大爷,文革时下放回村,其夫人有严重的风湿病,骨瘦如柴,常年卧床不能自理。回来时被儿子像抱小孩似的从搬家的解放车上抱下来。回来后每逢女汤都要去赶汤。先是儿子用小车推着,半年后儿子扶着去,一年后自己随着邻居去,再后来不仅自己赶汤来去自如,做饭甚至挑水都和常人一样。后来落实政策,堂大爷和她的四个儿子都回了大连,老夫人坚决不回去,她已经离不开汤,一个人执着地留在村里。我离家多年后回到村里,老人已经七十多岁,仍旧自己搂草、挑水,过得有滋有味。PfW法治快讯网
汤是造化所赐,汤也是先人留下的一种享用自然、融汇自然的珍贵遗产,是一方水土一方乡人难以忘怀、难以割舍的情愫与寄托。为感恩与祈福,每年谷雨时节,汤上都要举办沐浴庙会。周围村子的人们都会汇聚汤泊,既有锣鼓秧歌,又有整台大戏,各种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大人孩子摩肩接踵,摊档铺位从小河南岸沙滩一直绵延到山脚下。汤泊周围是漫岭小山,八九个小村分散于山坡岭脚,汤位于中心地带,汤把这八九个山村牵聚到一起,村与村、人与人之间便有了情感与联系,一乡民众共沐一湾清汤,共谋一种自然、安宁的生活,共葆一份和谐、美好的记忆与传承。PfW法治快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