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枣庄市市中区司法局齐村司法所坚持弘扬发展“枫桥经验”,持续推动资源向一线配置、力量向一线集聚、服务向一线延伸,依托辖区6个管区工作模式,探索打造了“123法治管事”,构建了“法治+管区”新途径,促进了基层法治化治理水平不断提升,进一步增强了群众法治服务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近年来,枣庄市市中区司法局齐村司法所坚持弘扬发展“枫桥经验”,持续推动资源向一线配置、力量向一线集聚、服务向一线延伸,依托辖区6个管区工作模式,探索打造了“123法治管事”,构建了“法治+管区”新途径,促进了基层法治化治理水平不断提升,进一步增强了群众法治服务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MjA法治快讯网
MjA法治快讯网
一、织密“管事”网络,夯实一线法治服务“堡垒”。配置“123”管事群,明晰职能定位,形成法治服务工作合力。一是配置联络管事,畅通法治服务“主干道”。在每个管区设置1名“联络管事”,负责联络本管区内各村(社区)开展工作,收集管区内群众法治需求,并及时反馈给“协调管事”或“服务管事”,搭建好群众与法治服务人员之间的“桥梁”。二是配置协调管事,画好法治“作战图”。在每个管区设置2名“协调管事”,由司法所与镇政府工作人员组成,负责统筹全镇法治服务工作。定期开展走访调查,研究制定法治服务工作计划,适时组织召开座谈会,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及时调整工作策略。三是配置服务管事,打出法治“组合拳”。在每个管区设置3名“服务管事”,由村(社区)法律顾问组成,负责具体开展各项法治服务事项。定期走访、坐班,为管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诉讼代理、合法性审查、提供法律建议等服务,参与管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MjA法治快讯网
MjA法治快讯网
二、推行“四管”联动,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各类法治专业人才优势,采用“四管”联动工作模式,共同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一是有求必应坐班“管”。充分利用村委会服务大厅、法律服务工作室等载体,选派“服务管事”定期坐班,发放服务联系卡,解答群众法律咨询,提供法律建议,满足群众对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矛盾纠纷化解、合同审查、普法宣讲等多样化、全方位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二是线上线下远程“管”。依托微信群、法律服务一体机等平台,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服务,制作法律顾问公示牌,印发法律顾问联系卡,公开法律顾问联系电话与微信二维码,建立法治服务微信群,方便群众随时获取线上法治服务。三是菜单服务预约“管”。通过“群众下单、管区统筹、预约诊疗”的方式,对于比较复杂繁琐的法律服务事项,可以通过预约的方式,约定法律顾问“上门”服务。对于有法治培训需求的管区,定制“法治培训菜单”,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培训讲座。四是疑难会诊协同“管”。针对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风险防控、重大矛盾纠纷调处等重点难点工作,开展协同座谈研讨,对难点堵点问题联合“会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路径。MjA法治快讯网
MjA法治快讯网
三、管好法律那些事儿,推动法治服务质效双提升。通过片区融合、资源互补,推动法治服务举措更务实、协同更有效、问题更聚焦、交流更充分、服务不缺位,形成“辐射引领、共促提升”的基层法治建设新格局。一是资源整合,矛盾纠纷化解更高效。统筹用好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五老志愿者、法律顾问等优势调解力量,组织发挥他们调解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处力量明显增强,调处效率明显提高,最大限度使一些不安定因素和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和初始阶段,确保矛盾纠纷不出管区。二是服务精准,特殊人群管控更精细。充分发挥管区“地域相邻、村情相近”优势,坚持“不少一类、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对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人员开展全覆盖、拉网式排查,形成工作台账;加强对特殊重点人员的日常监督管理和帮扶救助、解决诉求、化解纠纷等服务,管控更加精准、服务更加贴心,确保特殊重点人员“管得住”、风险隐患“能消除”,社会环境安全和谐。三是按需供给,法治宣传更精准。有效整合普法资源,以管区为单位开展“菜单式”普法,通过走访调查群众法治需求,收集群众想解决的法律问题,量身定制普法清单,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讲座、“法律顾问答群众问”等活动,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有效增强法治宣传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统筹高效,法律服务更便捷。公共法律服务站设置在管区,接待、解答群众法律咨询,将法治服务搬到群众“家门口”,加强法律顾问与群众、村委会之间的联系,打通公共法律服务的“神经末梢”,让法律服务随处可见、触手可及,让群众少跑腿、多省心。MjA法治快讯网
MjA法治快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