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三总队政治委员翟从福到舟曲项目部看望官兵时,勉励大家说:“我们承担的灾后重建工程,不同于一般工程任务,它首先是一个民心工程,关乎灾区人民的福祉;更是一个政治工程,要通过我们高质量、高标准的施工,把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体现出来;还是一个宗旨工程,要继抢险之后,进一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好,把水电官兵甘于奉献的精神展示好。”只因心系灾区人民的幸福,水电官兵就没有了难以取舍的个人利益。在舟曲灾后重建的300多个日日夜夜,参加战斗的120余名水电官兵,无不甘于奉献、乐于奉献,把对舟曲人民深深的爱根植在白龙江畔的每一个地方。
项目部总工蒋会明入伍十三年,先后辗转于六个省市的七个工地,西藏工作八年,由于父母年迈、夫妻两地、自己身体健康每况愈下,2010年8月就递交了转业申请。在参加舟曲抢险和灾后重建中,他一直陷于矛盾,既担心组织上不批准他的请求,又担心转业通知下达太早。2011年3月,组织上考虑到蒋会明的实际困难,照顾性安排他转业回云南,回到支队机关办理转业相关手续时,他只给组织提了一个请求:暂不离队,继续回到舟曲工作,待舟曲灾后重建主体工程完工再离队。因为他深知,当时白龙江堤坝浇筑刚刚启动,他负责技术指导和试验把关驾轻就熟,如果自己马上离队,项目部势必临阵换将而影响工程进度,影响舟曲灾后重建进程。重新回到灾后重建一线的蒋会明,除了不再佩戴军衔,俨然还是那个负责的总工,直到河堤浇筑主体任务完成。“自己如果不能交上舟曲灾后重建的答卷,对不起组织的照顾,对不住灾区人民的信赖,会成为自己军旅生涯的最大遗憾。”事后蒋会明说,“如果一定要给我转业了却不立即回家的理由,这就应该是理由。”
项目部主任、舟曲抢险一等功臣张福民已经在正营位置上干了五年,刚好有个营晋团的离岗培训机会,有人劝他去参加,以加大年底提升的把握。可张福民婉言谢绝了他人的奉劝,他说,自己全程参与了白龙江堰塞湖排险、泄洪槽开挖、河道清淤,对白龙江的地形地质地貌最明白,对舟曲灾后重建的计划最清楚,继续留在舟曲,对如期完成任务有利,这比什么都重要。他在舟曲项目部干部会上理直气壮地说道:“谁不想进步?可是进步又是为什么?如果真的因为舟曲灾后重建而错过提升机会,我绝对不会遗憾!”组织上最终没有让张福民有遗憾,今年4月,他被提升为十一支队副支队长,但他那番话,至今犹代表着舟曲抢险官兵的心声。
4月18日,河堤坝浇筑主体工程顺利完工,比国家水利部要求的工期提前了12天。六中队战士李辉余却含泪向指导员提出,自己不参加晚上的庆功会,立即请假回家。李辉余是当晚的受表彰对象,为什么不参加庆功会呢?原来,他刚到舟曲,母亲就突发脑溢血住院,姐姐已经出嫁,家里靠父亲一个人苦苦支撑。几个月以来,他好几次接到母亲病危的消息,但他一直把对亲人的挂念深埋心底,对谁也没有提起过,每天都拼命地扑在工地上,盼望着早日完成舟曲灾后重建任务,早日回家看望母亲。当天,堤坝浇筑大功告成,他还没得来及欢笑,就接到姐姐电话,要他回去见母亲最后一面。知道了原委,指导员眼眶湿润了,他专门组织中队战士集合送李辉余,并带头唱起《军中绿花》:“……亲爱的战友你不要想家,不要想妈妈……待到军功章再回家,再看望好妈妈……”歌声渐低、泪水渐多,终于一片呜咽。
甘于奉献是奉献者的执着。为了早日还舟曲人民一个安全、美丽和文明的家园,水电官兵平均每天工作在16个小时以上,保持24小时不间断轮流作业,一日三餐多半在工地。120名官兵,从抢险到灾后重建,只有6人休过年休假,5人在工地现场举行婚礼,7人推迟婚期,4人没能亲耳听到自己孩子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
【三】敢打必胜,源于为了人民的利益
河道疏浚、河堤浇筑,看似技术含量不高,但要在短短几个月内,从水面下搬走逾百万方泥石,浇筑两道高10米、平均厚度2.5米、长3411米、经得起五十年一遇洪水考验的河堤,又谈何容易?“只要把人民的利益高举过头顶,就能把任何困难踩踏于脚下。”舟曲灾后重建官兵正是凭着这股狠劲和敢打必胜的决心,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有了困难就克服困难,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灾后重建伊始,桀骜不驯的白龙江就给了官兵们一个“下马威”:河道淤积体松软,重型机械一进入作业面,履带便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就像一记记重拳,完全打到棉花堆上,官兵们浑身是劲,却无从着力,河道疏浚工作陷入了困境。不能有效解决河道淤积体上承载重型机械的难题,如果凭人工肩挑背扛,要想把数百万方泥石从河道中搬走,无异于天方夜谈,如期完成河道疏浚的计划显然就要落空。怎么办呢?“诸葛会”开了一个又一个,实验做了一遍又一遍,无一奏效。灾后重建技术负责人、项目部总工程师蒋会明心急如焚、如芒在背,随时随地都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揪在心头。一天,蒋会明经过一座独木桥上工地,由于一心想着解决问题的方案,竟然分神之际失足掉进了桥下的水沟,浑身湿透的蒋会明却猛拍着自己脑门笑了起来,口中连说“有了!有了!”就在战友们惊诧莫名的时候,蒋会明说出了自己的高招:要搬走河道松软泥石,何不先往淤积体上适当填充硬物,就像在河道中架独木桥那样,确保中型机械能够出力?欲取之,先与之,欲擒故纵啊!一语道破,大家都豁然开朗。于是,项目部立即组织重机操作手布置新方案:在煤渣换填和铺设路基箱开辟重机通道的基础上,在河道中修筑丁字堰确保载重运输车畅行。这种欲擒故纵、以退为进、多处开花的办法,一举打开了河道疏浚的新局面,成为了破解难题的“金钥匙”,2010年12月18日,河道疏浚主要任务完成,比原计划提前55天。
河道疏浚有险阻、河堤浇筑也不轻松。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而白龙江河堤浇筑要求是快速度加高质量,既要与时间赛跑,又要与质量较真。就在大伙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为河堤浇筑提供砂石料的筛分系统却几乎让灾后重建的时钟停摆:出砂率因故障降低,远远满足不了施工进度需要,按照当时的出砂率推算,至少要到五月中旬才能实现堤坝浇筑目标,届时已临汛期,如果洪水到来,前面的努力就将付诸东流。厂家来的修理工来了,无计可施;行内专家来“会诊”了,束手无策;项目部主任张福民为此绞尽脑汁,负责物资装备工作的支队运输物资股股长杨绍辉挠破头皮,无济于事。最后,项目部只好决定再增加一套筛分系统,但是,从购买、运输到安装调试至少也需要半个月,在以天、甚至小时为单位的工期计划中,半个月时间可是一个天文数字。在项目部领导为不得不耽搁时间而扼腕的时候,六中队的战士也没有闲着,就在采购新系统的人员出发前夜,下士、修理工曹四化主动找项目部领导请缨,说:“既然修理不行,我想试试对这个系统动内科手术,进行改进!”项目部研究了他的改进方案后,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同意了,但只给他一天时间。曹四化半夜就爬进了筛分仓,从调整系统参数到加大筛分网孔,从修改打砂机结构到改进淋水装置,一直就没有停过手中的工具,炊事员送过去的饭菜都原封未动,直到第二天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他才满脸油污、一身泥沙地从筛分仓里爬了出来。结果开机试验,改进竟十分成功,筛分系统出砂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二十六个百分点,完全满足了施工进度需要。曹四化的一个技术小革新,避免了新增系统,因此节省灾后重建资金尽百万元,更为重要的是赢得了比金子还宝贵的时间。关键时露出了一手绝活的曹四化似乎早有成竹于胸:“嘿嘿,一开始我就防着这家伙节骨眼上趴窝,天天琢磨着它呢,它身上的零件我闭着眼睛也摸得准,老早我就想动它的手术了!”
敢打是勇气、必胜靠能力。舟曲灾后重建中,水电官兵发挥专业特长集思广益,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确保了工期与质量,为此,有关部门已为舟曲抢险官兵申报水利建设行业的最高荣誉—“大禹奖”。